您的位置: 首页 > 理财服务 理财服务 > 投资者权益保护 投资者权益保护

【金融知识万里行-普及金融知识,守住钱袋子】警惕“高息保本”理财诱惑,防范网络金融诈骗
更新时间:2021-06-29 文章来源: 作者:

近日,江苏常州一女子遭遇网络金融诈骗,被骗18万元。令人惊讶的是她曾经配合警方担任过反诈宣传员。不仅写了很多标语文案,还策划过活动。反诈宣传员都能被骗,足以说明如今网络金融诈骗的套路有多深了!

理财投资者因为有本金,有财富增长需求,一直是诈骗活动的 “精准目标人群”。因此理财一定要提高警惕,避免踩坑。知己知彼,才能不被套路。让我们盘一下那些打着“理财”名号搞诈骗的“魑魅魍魉”:


一、警惕“高息保本理财”

银行理财早已打破了刚性兑付,骗子们却还在承诺高息保本。“高息”、“保本”是直击投资者痛点的两大关键词。谁都希望本金能够发挥最大的赚钱效应,人也都厌恶风险。于是就有了各种e租宝和钱宝网......

中国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就明确提醒过广大金融消费者:

对于那些承诺保证本金的金融产品,如果打着收益率超过6%的牌子的,就要打问号,超过8%就很危险,10%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可能。

不踩坑秘诀:投资要理性,高息且保本是做梦,牢记这个公式:保本+高收益=金融诈骗,净值型理财产品只要承诺保本的,基本就可以断定其中有诈了!

 

二、警惕“假冒理财APP、投资微信群”

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犯罪分子借助移动互联网趁虚而入。许多打着理财软件旗号的APP,通过“高收益”理财产品或是炒期货、炒外汇、虚拟币等名目吸引用户充值。被害人往往只看到账户余额喜人,却忽略了账户能否成功提现。很快平台就无法正常登录,资金也无法提取。

更有许多“股票大牛“、”XX大师” 直接拉人进各种各样的投资微信群,用直播教程对其进行洗脑,制造一种群里其他人每天都在赚钱的假象。诱导他们转账或充值。等受害人钱被骗光之后,微信群也解散了。更可怕的是这类APP的背后往往还可能牵涉网络传销等黑产。

不踩坑秘诀:绝不点击来历不明的软件下载链接;不要轻信陌生人发来的“盈利”图片;更不要加入陌生人推荐的“投资群”;不轻信“投资大师”,绝不轻易网上转账给他人“代理”投资。

网络金融诈骗就在我们身边,而且骗子还都不讲武德。骗术花样百出,很难看得清楚透彻。高收益伴随高风险,投资者不要让贪念战胜理性,不要明知道不可为还是抱有侥幸心理,同时需谨记:理财一定要选择合法正规的理财机构和渠道。


上一篇:【金融知识万里行-普及金融知识,守住钱袋子】

下一篇:【消费者权益保护】银发金融,岁月长情,携手共筑晚年财富防线